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此前,体重312斤的网红“翠花要逆袭”在陕西一家减肥训练营不幸离世,引发网友关注。训练营已与家属达成和解并赔偿,多部门已介入调查和善后处置,初步查明涉事训练营今年3月刚办理营业执照。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对瘦身减肥的追求近乎苛刻。42天减33斤,28天减38斤,30天减20斤……减肥训练营的广告宣传让不少人选择花钱“报团”,让专业教练“带飞”变瘦变美。减肥训练营真的科学吗?报团减肥要注意避开哪些风险?
网红“翠花要逆袭”体重一度达到312斤,她在社交平台的账号名后面还加上备注“要瘦200斤”。为了减肥,从去年开始,她曾转战多家减肥训练营。减肥效果体现在数字上,“翠花要逆袭”近2个月时间内,体重从312斤降到了270多斤,后来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减重近20斤。
类似这样的数字同样出现在这些减肥训练营的网页上。一张张左右对比的效果图,“简单粗暴”却能让人产生信任,42天减33斤,28天减38斤,30天减20斤……减肥营的广告宣传都会提到几个关键词,比如科学减肥、高效减肥、健康减肥。课程费用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这些减肥营的客户不仅有成年人,还有未成年学生,其中有减肥营专对于青少年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开设时长不同、费用不等的减肥课程。
南都记者以案例咨询的方式了解入营事项,广东一家减肥营的销售人员听完后回应:“4个月减70斤,这个我们能保证给你减到。”对方还表示,如果时间不够,能参加2个月,大约能减三四十斤。多家减肥营向记者承诺,减重目标是签约的,无效可以退款。记者要求查看合同协议样板,有的减肥营会发过来,其中可见对减重目标的具体约定;有的则表示须等有签约意向才能看。
南都记者发现,一些减肥营要求,学员在入营前需要告知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利健康的因素,“比如有心脏类的问题,可能就不适合来”。某家减肥营的服务合同写明,学员在入训练营时必须充分了解营内情况及减重方案,确认其身体健康情况完全适合参加训练营项目。
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减肥训练营”,记者看出一种“度假式减肥”正在减肥人士群体中悄然流行。通过浏览网友参加减肥训练营的“训练心得”发现,训练场地多设置在海边或者山庄,成员们被安排在酒店或者公寓中,课程内容有有氧训练、减脂训练以及户外训练等,食宿由训练营统一安排,收费按住宿条件情况的不同而稍有差异。
一位正在惠州参加减肥训练营的李小姐和记者说,她在5月底报名了训练点位于惠州双月湾的减肥训练营,训练周期为28天,其中包吃、包住、包训练,总训练费用按住宿的“经济四人间”“豪华双人间”等房型分阶收费。“我选的是豪华双人间,原价5999元,优惠后5599元。”她和记者说,目前她身高160厘米,体重65公斤,希望能够通过训练达到的目标体重是52公斤。
据透露,训练营每周的课表不同,具体会根据真实的情况进行调整。从李小姐分享的当日训练课表看,成员每天早上需要7:30起床,随后进行空腹有氧运动后自行早餐,每天有四节课,包括减脂、塑形等,同时还有户外课可以进行选修,但户外课产生的车费及门票费用需另外交钱。目前,李小姐所在训练营有约50位成员,报名随报随进,并没有固定的训练期数。
记者通过搜索,向一家在广州和清远均有设点的减肥训练营进行咨询。对方表示,位于清远的训练营选址位于美林湖边,成员统一安排入住五星级住宿环境,收费同样按照房型不同有所差异,以28天为一个周期,价格在3980-8980元/期之间。该训练营每天安排课程训练4个半小时,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此外,每周可以有一天的自由安排时间。记者要求查看营业执照,从对方发送的信息显示,该训练营挂名于一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旗下,成立日期为2019年,经营范围为“商务服务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上升,6至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我国成年人的超重及肥胖比例过半。减肥瘦身成了新消费,催生庞大市场。
据公开资料显示,减肥训练营是采用运动减肥为主的形式进行减肥的封闭式运动减肥机构,肥胖者通过一定的有氧体育运动,使其消耗身体多余脂肪,促进新陈代谢,达到运动减肥的目的。减肥训练营多采用全封闭的专业训练模式,以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户外拓展训练,结合时尚的有氧操课组合训练、户外公园定向越野拓展、心理减肥、提升自身健康行为方式等,并且通过科学的营养配餐,最终达到健康、理想的减脂瘦身效果。
根据公开信息及有关媒体报道,减肥训练营大概于2000年进入国内市场,一直到2008年都仅有零星几家机构,运营形式多为健身房+宾馆的简单结合。而到2015年,行业迎来第一次爆发式增长。此后,尤其是2018年开始,受短视频传播影响,行业成本降低,减肥训练营热度暴增。截至2019年底,全国减肥营机构已有300家左右,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目标人群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肥胖人群,这种“花钱买罪受”的行为,还逐渐被90后、00后所接受。
“减肥训练营”打出来的运动健康、科学减肥等旗号,恰好契合了部分人的健身目标。伴随着“减肥训练营”的火爆,一些潜藏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记者从“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关于这类“减肥训练营”,多有消费者对“退款难、虚假宣传、意外受伤”等情况做维权投诉。
此外,减肥训练营的饮食餐标、住宿水平出现“货不对板”也是诸多消费者集中维权的原因。有成员在社交网络吐槽,报名前客服提供的餐饮照片都是荤素搭配,又讲究减脂、补充蛋白等,但实际参团后,“一天五小时的运动量,晚上吃饭却没有碳水、鸡蛋和粗粮,只给了两个菜,一口苹果。”有学员家人表示:“他们给孩子吃的就是一碗豆腐汤,汤里飘着两根菜叶,配餐表上的主食也没有给。”
梅梅(化名)曾在杭州读大学,她从小就胃口好,体重也一直比同龄人要重。读大一时,梅梅的体重达到历史最高190斤,并伴随各种疾病。大一暑假期间,梅梅去广东参加了一个减肥训练营。梅梅说,每天的训练时间在4到5个小时,“上下午各两三个小时,午间休息两个小时。”
“运动量大,吃上面又限量,再加上体重基数大,前面一个月,体重下降还挺明显的。”
第一次,梅梅在减肥训练营里待了3个月,最后减重到145斤。回去大概一年后,梅梅复胖,体重回到了180斤。第二次的效果明显要差很多。梅梅的体重似乎很难再下降。
今年24岁的悦悦(化名)是一名即将步入职场的应届生,bmi刚刚超过24(我国标准bmi≥24为超重),她和家人协商报名了山东的一家减肥训练营。一个月的训练,让悦悦减重10斤,但也带来了健康的代价。“训练营的锻炼不太适合新手,像tabata和动感单车这样的高强度有氧,都是百十号人一起上课,教练根本无暇给每个学员纠正动作。”虽然有多年健身经验,悦悦还是在训练过程中膝盖受伤。除此之外,训练营分量极少的饮食也无法达到基本的营养需求,出营后,她出现了月经不调和贫血的症状。
南都记者搜索发现,除了“翠花要逆袭”离世的此种突发事件,其他不少减肥营也产生过“意外”带来的纠纷。“在训练营意外受伤,导致后续课程无法参加”“教练不专业,导致学员肋骨断裂”“不当训练造成身体不适”……相关投诉平台上,此类投诉案例非常多。
既然是全封闭模式,减肥营会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情况呢?上海一家减肥营工作人员表示,营内的教练多是体育学院毕业,拥有健身教练、心理咨询、营养师等方面的证书。上述人员承认,吃饭要保证营养需求,住宿上干净整洁就行,但是运动课程上的确存在运动风险的可能。为此,减肥营要求入营当天要进行全方位的身体测试,根据数据结果制定运动计划和饮食方案,“身体测试,在之后的时间也会定期去做,以此调整减肥方案。”
“每个班级由5位老师管理,1个班主任、1个生活老师、2个教练和1个医务老师。”上述人员向记者表示,医务老师并非医生,“但是都是医科大学毕业的”。该工作人员提到,入营时还会给学员购买一份运动保险,以应对韧带撕裂、脚踝扭伤等意外情况。
也有成员透露,这类训练营多只购买意外险,如果出现基础疾病需要急救,训练营将不承担相关治疗费用。记者向相关训练营的客服进行咨询,对方表示,训练营不会为学员购买保险,“我们这边的运动简单易学,不存在危险,而且训练营配备有医务室。”
而此前据新闻媒体报道,2021年7月30日,黑龙江依兰县20岁女孩张美慧被曝死于哈尔滨市一家名为“360减肥训练营”的减肥机构。据悉,该减肥中心采取的是封闭式食宿管理,营内没有设任何医护人员,也没有营养师,至于教练是否有资质也不得而知。据报道,入营前,训练营工作人员为其安排了体检,但始终未出示有关资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沈峰和记者说,从减肥训练营已透露的训练表和饮食安排表看,这类训练营以“极低热量的饮食+高强度的运动量”的模式企图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减重的效果,但背后隐患重重。“这样的解决方法使得身体长时间处于一个饥饿状态,会造成体重的减少,增加痛风的风险,同时还有可能会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他强调,这类减肥法之后也存在反弹的情况,同时,高强度的运动对心脏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瘦身人士想要参加减肥训练营之前要做哪些准备?沈峰提醒,减重前大家要充分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先做一些必要的体检——如肝肾功能,血糖,确认自己是不是有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尿酸、脂肪肝等情况,进而通过你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去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法。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连婉婷律师认为,目前司法实践中,消费者加入训练机构往往需与其签订格式合同并支付相应费用,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一般仅约定训练天数、收费标准,不具有承诺性质的训练效果以及甲乙双方一些较为模糊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往往不会根据消费者实际的需求作出具体约定。因此,建议消费的人在签订合同前,对训练机构的资质、教练资质、商业信誉等进行审核检查,并尽量对提供的训练环境、健身设备、餐饮食谱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再决定是不是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切记要求训练机构提供双方均已签字盖章的合同留存,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缺乏合同依据。她提醒道,对于训练机构提供的合同,消费者应着重关注条款中是否有专业教练陪同和指导运动损伤风险较高的项目,不能简单地相信“训练机构”的宣传以及教练人员的身材、头衔等,防止可能对消费的人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情况。
她指出,消费者有权要求训练机构提供较为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出现纠纷,消费者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争议,或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此外,消费者可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训练机构依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或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修正)》第一条规定,“因生命、身体、健康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要求训练机构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