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远拓实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全国咨询热线

029-85247636

户外拓展训练器材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经典案例 > 华体会登录手机版软件

校园欺凌事件中“让旁观者不再旁观”之策略

时间: 2024-08-01 08:21:52 |   作者: 华体会最新首页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是常见的学生间一种力量不均衡的特殊攻击性行为。旁观者作为校园欺凌事件中一种重要的隐性能量,其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欺凌行为维持的时间和强度。本文以真实案例来分析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让旁观者不再旁观”之策略:以团辅课和心理剧的形式提升旁观者的认知,引导他们产生“不能旁观”的态度;以 “小管家”和“游戏坊”的形式训练旁观者的行为,引导付诸“不再旁观”的行为,以减少校园欺凌事件。从明理到践行,实现“驱欺凌阴霾,还校园净土”。

  对于“校园欺凌”这一定义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学生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当前,校园里打架等“暴力”行为非常关注,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往往不受重视。然而,这些行为是暴力行为的养分,如果在学生还没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阶段,对这类行为不进行有效引导和及时制止,暴力行为可能会就此生根发芽。

  从参与欺凌事件的对象角色来看,校园欺凌事件的主体最重要的包含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旁观者往往被认为是那些在现场目睹欺凌事件的经过但没有直接“参与”事件的人。在欺凌事件中,教师通常关注更多的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而忽略旁观者。事实上,旁观者作为欺凌事件中一种重要的隐性力量,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会影响欺凌行为的继续或终止,亦会影响到欺凌行为的强度。有研究发现,当旁观者积极介入欺凌事件时,有57%的欺凌事件受到有效阻止。因此,“让旁观者不再旁观”对有效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本文试以校园中真实发生的欺凌事件为例,分析小学中段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分类、心理表现,并提出 “让旁观者不再旁观”之策略。

  【案例】某天早晨,教学楼二楼的厕所过道上,陈同学和沈同学正在打架,小涵、小哲等7名同学围着看“好戏”。起因是从半个月前,沈同学叫陈同学“胖猪”开始的。这半个月以来,陈同学一直忍气吞声,直到这天早晨,当沈同学带头再叫他“胖猪”,并且小涵、小哲跟着叫的时候,他忍无可忍,与沈同学扭打在一起……

  这起欺凌事件发生在笔者外出培训期间,笔者接到家长的电话得知此事。陈同学家长诉说半个月前就有同学叫他儿子外号。“为什么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个告诉我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在第二天与当事人、几个旁观者,班委成员交流学生的想法。以下为交流内容节选:

  陈同学:如果偶尔叫一次也就算了,但沈同学是天天叫,还喜欢在众多同学面前大声叫,阴阳怪气地叫,他一叫,小涵、小哲等同学也跟着叫,还模仿猪的样子,我是真的忍无可忍了。

  小乐:沈同学总是叫别人绰号的,平时凶巴巴的,我可不敢惹他,只能到教室和班长他们说了。

  小王(其他班级学生):这件事跟我没关系,我昨天就路过看了一小会儿,我爸爸老是跟我说,不关我的事情不要管,免得惹祸上身。

  小蒋(其他班级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我也被别人欺负过,是学校的一位大哥哥帮助我的,昨天看到他们欺负陈同学的时候,我其实是很想帮忙的,但大家都在边上看,所以也没有出手。

  班长小慧:沈同学他们叫陈同学“胖猪”已经快两个星期了,他们之间相互叫的,以前他们相互叫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我们以为开玩笑,所以没有叫您。昨天小乐告诉我们后,我和小霜先去劝说,但劝说不了,然后去办公室找您,但您不在,办公室张老师在得知没有打出血之后,说“知道了,我会告诉你们班主任,叫他们别打了,赶紧去上课”。当我们过去时,上课铃声也刚好响了,他们也散了。

  第一,小学中段的部分学生不懂欺凌与玩笑的区别,更不懂欺凌的危害;第二,本案例中的旁观者内心想法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旁观者的行为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结合上面案例及学校相关欺凌事件分析,作者觉得旁观者大致可分这么几类(见表1):

  从表1中能够准确的看出,挺身而出者、寻求帮助者、量力而行者在欺凌事件中发挥了正面作用;而事不关己者、煽风点火者和参与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起着负面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起负面作用的旁观者之所以袖手旁观或参与欺凌,主要有从众心理、责任扩散效应等原因。

  在本起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如果都能采取类似班长小慧的做法,而不是像小涵、小哲一样为虎作伥、煽风点火,抑或是小张、小王一样冷眼旁观、隔岸观火,言语欺凌就不会演变为行为欺凌。由此可见,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若旁观者不再旁观,发挥其正面作用,必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少甚至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小学中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认知发展方面,小学中段学生自我意识慢慢地加强,对于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观念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在道德发展方面,小学中段学生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特点,趋向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躲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在个性特点方面,他们活泼、开朗、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

  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对欺凌事件发生后旁观者冷眼旁观或煽风点火等行为,教师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熟视无睹。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让旁观者不再旁观”的策略,用以预防或减少小学中段的校园欺凌事件。

  提升认知形成态度——旁观者“不能旁观”。认知行为理论将强调认知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即修正不良的认知来改变不想要的行为。小学中段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十分有限,对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作用也不明确。因此,要改变旁观者的错误行为,使“旁观者不再旁观”,利用团辅课和心理剧的形式提升学生对欺凌事件的认知水平,并使其认识到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欺凌与被欺凌,表面看似学生道德问题,实质是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预防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此次欺凌事件的原型,笔者设计了一堂“善待你我 远离欺凌”的团辅课:

  首先,出示案例:班里沈浩同学准备交餐费的185元钱不见了,陈红得知这个情况后,言之凿凿地给沈浩提供线索,肯定是小盛偷的,边上一大帮同学也随声附和着:肯定是小盛,她幼儿园时就偷过同学的玩具,前几年还爱拿别人的文具和本子,肯定是她。而小盛则坐在位置上大哭:不是我拿的,真的不是我拿的。随之,沈浩和小盛就发生了冲突。

  其次,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第一,你认为这起欺凌事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事件中旁观者各自在干什么?第三,你认为旁观者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第四,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再其次,引导学生讨论旁观者的作用。学生们认为,在欺凌事件中,旁观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旁观者可处理得当,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将会下降,甚至消弭。同时,学生们一致认为,挺身而出者在明辨是非后挺身而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寻求帮助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而最不可取的就是直接参与欺凌。通过交流感受,学生们重新评估了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做法,了解了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来提升了他们作为积极旁观者的认知。

  校园心理剧把心理健康教育搬上了舞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变化,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和渗透性强,能激起学生观看和思考的兴趣,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笔者基于校园中常见欺凌现象撰写心理剧本,并成功引导学生改编与表演《“美丽”的改变》《都是旁观惹的祸》《远离欺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心理剧。

  学生内心是充满正能量的,他们在改编剧本过程中,把旁观者的立场表明得很明确:给予被欺凌者正确的帮助。在表演剧本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得到不断碰撞和修正,逐步明确了旁观者应对欺凌事件的正确态度,欺凌问题以自由轻松的戏剧化的方式展示出来,在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的同时,问题以轻松的方式得到解决,是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现。

  训练行为形成常态——旁观者“不再旁观”。从明理到践行,是要一直练习的,在团辅课和心理剧提升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需辅之以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行为训练,指的是使个人或群体改变他或他们原来的态度或习惯性行为,经过教育和训练,通过经验的内化与认同作用,逐步掌握新行为方式,使新的行为发生并形成常态。笔者以“小管家”和“游戏坊”的形式训练旁观者的行为,引导付诸“不再旁观”的实践。

  建立有关旁观者干预欺凌事件的奖惩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旁观者群体积极干预欺凌事件的概率。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同伴交往技巧、团队意识培养都是在这时候打下基础的。让旁观者不再旁观,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义实践活动,如若方法得当,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笔者的做法是设立“我是班级小管家”奖项,要求同学看到班级及校园欺凌事件时必须及时报告,建立旁观不报要批评,报告老师或者寻求帮助有奖励的制度。这样,让学生知道“让旁观者不能旁观”不仅有章可循,而且有奖可领,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生(敲门,匆忙走进办公室):老师,隔壁班有两个学生在打架,我们都劝不住,你快去看看吧!

  师(其他学生围在办公的地方门口探头探脑地看):谢谢你来告知老师这件事,让这次事件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奖励你一枚班级小管家勋章。

  在“小管家”奖励制度中,老师对做出积极干预行为或者提前知情并及时上报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奖励;明确举报欺凌行为并不是告密,而是受学校保护的正义行为,明确对上报学生进行打击报复的欺凌者会严加处理,从而倡导学生做校园欺凌的积极预防与干预者。一枚小小的“班级小管家勋章”能让学生们有很大的改变,魔力来自何处?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运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结果。

  游戏坊是以心理游戏为主的作坊,可分为团体心理游戏和个人心理游戏。利用心理游戏,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达到统一,使情感和道理融合,以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心理游戏可以是教师原创,也可以是借鉴他人所得,只要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即可。比如,旁观者的旁观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班级凝聚力不够、集体荣誉感不强。为此,教师可设计“齐心协力”“凑零钱”“你我是一家”“赠人玫瑰”等游戏,来培育学生的凝聚力,协作力和正义感。

  校园欺凌事件摧残着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它如同空气中的雾霾一般遮住了原本属于校园、属于孩子的那方净土。而部分教师对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忽视和处理不当,更让这片阴霾愈演愈烈。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科学、合理又巧妙地驱欺凌之阴霾,还孩子们一方校园的净土。

  [3]王森,李炳煌.责任扩散效应: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心理行为探析[J].教育观察,2019(7).

  [5]王德伟.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教育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5(9).

  [6]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1).

  [7]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8]芭芭拉·科卢梭,肖飒.怎么样应对校园欺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Z近浏览: